一、屠宰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什么样的?
对于屠宰企业来说,大部分采用的是“市场导向、以需定产”的模式,也就是说,屠宰场通常都是市场需求多少,就屠宰多少。当然,在生猪低迷时抄底备货,不属于按需生产。
首先,屠宰企业的销售部、财务部、 生产部会根据当前市场的各种猪肉产品的价格信息和公司各类产品毛利率,结合公司订单情况,制定产品结构,并形成生产方案后再组织生产。
而一旦市场某产品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尤其是当市场上出现一些热销或高毛利的产品时,销售部、财务部、 生产部一般会重新计算生产方案,制定利润最大化的产品结构。比如是偏肥的猪肉热销,或者是瘦肉消费大涨的情况。
其次,生产方案做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开始采购生猪了。整体上的采购流程如下:
制定生猪采购计划→比价→确定采购商→获得当地动物检疫部门合格证明 →准备车辆→装猪→入场前动物检疫部门驻场检疫→公司质检部门再次检验→ 过磅入栏、静养待宰。
二、比价这个环节,到底是怎么比的?
根据农业部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年屠宰量在2万头以上的规模屠宰场为2937家。就屠宰企业的分布来看,最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四川、辽宁、内蒙古、吉林、江苏、石家庄、北京、黑龙江这10个省份。而其中,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龙头企业存在。比如双汇在河南,大众、龙大在山东,高金在四川,雨润在江苏。这样以来,这些龙头屠宰企业的生猪收购价格则成为影响全国猪价的风向标。
河南一屠宰产能150万吨的屠宰企业就在报告里表示,在进行生猪收购进行比价的时候,根据生猪品种及价格,实行比价采购。以河南当地双汇发展和众品食业为参考,确定生猪市场基础价。在基础价内同供应商接洽, 确定生猪采购具体价格,确保所采购的生猪价格低廉,质量过关。
屠宰场之间,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而商场来说,竞争还是合作,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如何。比如在猪源缺乏的时候,那么屠宰企业之间为了能够获得猪源,竞争关系更为明显。而一旦猪价较高,消费又不明显的时候,那么屠宰企业之间压价,则是此起彼伏,相当默契。
对于屠宰企业来说,生猪收购的价格为其生产成本的60%。因此控制成本,成为双汇,甚至全国屠宰企业的首要任务。对于屠宰企业来说,压价收购,是常态,而偶然。并且,压价收购也仅仅是站在要控制自身企业的成本上,并非是针对养猪人这个群体。因此在面对众多关于压价的指责的时候,双汇的高层一再否认。因为在屠宰企业看来,控制采购成本,这是公司经营的方针, 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三、屠宰企是如何压价的?
不收大猪
屠宰企业压价行为中,最常见的是不收大猪,超过一定的体重范围的大猪,就卖不上价格,尤其是当下猪价低迷,很多屠宰场都对超大猪有歧视,同比标准体重的猪,降低几毛钱,但也有部分屠宰场专收这样的猪。超过240斤以上的猪,就算是超重猪,所以过度压栏,不一定多卖钱。
不收品种和体型不好的猪
对体型不好、品种不好的猪出价低,比如:现在外三元在各地还比较好卖,但是土杂猪出现滞销问题,同一地区,外三元与土杂猪的价格差异可能在5毛以上,换句话说同样体重的猪可能相差100元利润。
打压出肉率低的猪
头皮肉结算方式在国内目前比较流行,头皮肉结算和毛猪结算方式不一样,这增加了猪贩子的风险。如果品种不好,或者屠宰后出肉率低、背膘过肥,内部器官有病变,都可能影响结算价格。目前国内生猪的出肉率在75%--80%之间,宰后按照出肉率进行定级,每一级都有价格差异,所以小散户直接往屠宰场送猪,风险比较大。
打压带病猪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这里说的病猪,不是病死猪,而是因为某些疫情如五号病、咳嗽等疾病,虽然不影响肉质,也不影响出肉率,但是同比健康猪,差价很大。所以当某些地区出现疫情后,一般会带动猪价下滑。
四、疫情对猪价的压制行为有多大?
疫情对猪价的压制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像五号病、流行性腹泻这样的疫情,一旦爆发,基本带来一波跌价潮,首先疫情带来的集中抛售现象,我们不需再分析,最主要的是带病猪拉动价格下跌,稍微带病猪卖不上好价钱,还会拉动健康猪价格下跌。当然,疫情的影响更多是区域性的,是每个散户难以规避的。
总而言之,屠宰场收猪之前,以其他屠宰企业的收猪价格为参考,再集合屠宰场本身的订单需求来制定收购价格。对于屠宰场来说,压价是常态,没有任何一家屠宰场不想降低成本的。而压价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市场的需求以及生猪供应关系。
就整个生猪市场来说,屠宰场占据了市场的主导权,但是最终决定市场方向的,还是供需!